漳州茶廠的古往今來

漳州茶廠的傳統茶葉
  在漳州立人學校的大門旁,矗立著一塊牌子,牌子上寫著繁體字“福建省漳州茶廠”。在日新月異的都市,人們看到的大多是時髦和新潮,那塊白底紅字的老門牌顯得與這個年代有點格格不入。

  走進漳州茶廠二樓,斑駁的辦公桌、獨特的大茶碗、簡易的審評臺……處處保存著過去的時代氣息,但墻壁上密密麻麻的獎狀,似乎又在向我們訴說老茶廠曾經的輝煌……

  在對老茶廠的采訪中,茶廠的先輩們對曾經的創(chuàng)舉感到自豪,但面對殘酷現實,有著“欲說還休”的苦衷。斟上一杯大碗茶,讓我們一起傾聽漳州茶廠背后的故事。

茶廠初建 發(fā)展迅猛

  漳州茶葉歷史悠久,早在唐宋時期就有飲茶種茶的記載。解放初,漳州茶業(yè)百廢待興,為了解決國計民生問題,政府加快了茶葉生產的步伐。1952年6月,華東區(qū)茶葉公司福建省公司漳州辦事處成立了,并于1954年在漳州官園建立了漳州(安溪)茶廠。1956年,由于省公司的改制,漳州(安溪)茶廠更名為福建省茶葉公司漳州茶廠,擔負龍溪地區(qū)、龍巖地區(qū)烏龍茶收購、加工、內外銷售任務。

  1964年,漳州市掀起了向山地進軍、大規(guī)模開辟高標準新茶園的高潮。短短三年就開辟擴種新茶園37847畝,相當于1949年至1964年擴種總和的3倍多。由于當時的廠房是租用民房,簡陋矮小,設備大都為竹編具,以手工操作為主。為了適應快速發(fā)展的需要,1969年投資91萬元,在小坑頭建設新廠(即如今的漳州茶廠),并于1971年搬遷后投產。

  昔日輝煌 風光無限

  新廠投入使用后,茶廠的效益逐年遞增。當時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再一次促進茶葉生產的發(fā)展。1979年到1984年期間,漳州茶廠注重資金積累,充實干部職工隊伍的后備力量,還在1982年成功研制了6CT15-350型茶葉揀梗機和電子控制均堆拼配自動線作業(yè),使生產向機械化、自動化邁進。



  隨著一幢五層樓半立體車間的竣工,漳州茶廠迎來了歷史最輝煌的時候。100多臺全新的設備、內外銷獨立的流水作業(yè)線以及自行研制的加層干燥機和電腦茶葉揀梗機,使當時的年生產能力由750噸擴大到2000噸。“當時茶廠效益好,有時單單揀梗女工就達1300多名,新設備投入使用后,不僅揀梗率提高了10%,更實現了烘焙、計量、儲存、拼配、裝箱一條線作業(yè),場面頗為壯觀。”回想起上世紀80年代生產茶葉的情景,漳州茶葉協會秘書長黃藝輝有感而發(fā)。“安全先進單位”、“商業(yè)部設備管理優(yōu)秀單位”、“省級先進企業(yè)”……一個個榮譽獎牌的取得,印證了當時的輝煌。

  效益下降 逐漸沒落

  如果你是老漳州人,說起“芝山牌”鐵觀音、黃旦、流香、龍珠等老茶葉品牌你一定不會陌生。這些茶曾經是漳州茶廠的驕傲。在外銷上,它們遠銷香港、日本、美國及東南亞各國;在內銷上,它們獲獎無數,在福建、廣東等市場,銷售一直供不應求。



  可如今,談到漳州茶廠,談起這些曾經風靡一時的老茶葉品牌,知道的人卻越來越少。茶廠老員工感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由于市場機制不健全,企業(yè)賦稅重,費用包袱大等原因,使得茶廠的效益逐年下滑。迫不得已,茶廠在2000年實行了大幅減員。

  漸出困境 茶香再飄

  此后,盡管茶葉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漳州茶廠始終做好產品質量工作,進行機構體制改革,在主管部門市供銷社的支持下,企業(yè)進行資產盤活,部分場地出租漳州立人學校;逐步減少歷史包袱。

  2007年漳州茶廠和茶農聯手,建立5000畝的茶葉出口生產備案基地,每年都通過福建省商檢局的檢查。2009組建茗匯茶葉合作社,發(fā)揮漳州茶廠的技術優(yōu)勢,開展技術服務和評茶師的培訓 ,實現產銷聯合,提高茶葉的品質水平和推廣茶園的新技術,促進我市茶葉生產的發(fā)展。他們還逐步恢復一些傳統老產品色種、流香等產品的生產出口,2010成功開發(fā)烏龍茶改制造紅茶的新產品,并且經過嚴格的農藥殘留檢驗,打入國際市場。黃藝輝告訴記者:“現在茶廠每個月都會生產一定量的茶葉,主要是銷到廣東地區(qū),還有少部分外銷。”

  雖然現在茶廠效益并不好,但他們要一直堅守著,希望這個曾經光彩的老國有茶廠能再現輝煌,茶香再飄。

責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