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茶與茶藝

  臺灣茶與茶藝
  臺灣種植茶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77年。然而進行規(guī)模開墾,則以清代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由福建移民引進種苗與技術,在臺北淡水沿岸至新店楓子林一帶試種為始點。臺灣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宜于植茶。目前主要產(chǎn)茶地區(qū)有:臺北、新竹、南投、桃園、苗栗等縣(市),茶園總面積約2.4萬公頃,年產(chǎn)茶葉2.4萬噸,出口茶葉6000噸,主銷日本、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產(chǎn)品主要為包種茶、烏龍茶以及綠茶(含蒸青茶、炒青茶)、紅茶、花香茶、添加茶、速溶茶等。臺灣茶歷史上以紅茶、包種茶及花茶、香檳烏龍茶為主導;抗戰(zhàn)勝利后,炒青綠茶成為臺灣出口創(chuàng)匯的主力;60年代又興起了蒸青煎茶的生產(chǎn)與出口;以后則隨市場動蕩而變化,目前以半發(fā)酵茶為大宗,約居臺灣茶總產(chǎn)量的三分之二,其中多數(shù)為包種茶。包種茶就廣義來講屬烏龍茶類,但又不同于烏龍茶,它以輕萎凋、輕發(fā)酵工藝處理見長。包種茶形狀彎曲或呈半球形,色澤綠褐而潤,茶湯呈金黃色,香氣雅而清,滋味釅而鮮。其中尤以凍頂烏龍茶的質量為最,被譽為臺茶之冠。
  臺灣茶于]865年已有外銷的紀錄,1911年輸出茶葉達11915噸。長期來臺灣茶以外銷為主,近幾年來外銷量銳減,而內(nèi)銷茶驟增,外銷與內(nèi)銷茶之比為]:3。臺灣茶業(yè)從以外銷為主轉換為以內(nèi)銷為主的體系,改變了經(jīng)營理念,逐步實行了茶葉產(chǎn)、制、銷一體化,每年還進口茶葉一二干噸,1991年進口量更有大幅度增長,人均年茶葉消費量,從以往的0,45公斤上升為0.90公斤。從70年代末起,臺灣茶界有識之士倡導茶藝,先后興辦了茶藝協(xié)會十幾家,茶文化刊物三四家,茶藝館幾百家。臺灣茶藝,匯融古今茶藝,結合香道、花道與壺藝等,以“和敬怡真”為精神追求,開展名茶評嘗及茶與健康、茶與文化、茶與生活等講座和表演,成為一種多姿多采、高晶位的生活藝術。正如臺灣著名茶學教授吳振鐸先生所說的:“茶藝”是茶葉產(chǎn)、制、銷的技藝與飲茶生活藝術之溶化與升華的總稱;是廣義的茶道,與農(nóng)業(yè)、藝術、文學等有密切的關聯(lián)。茶藝與我中華5000年歷史文化的發(fā)展,息息相關。·臺灣茶藝,狹義地說,是研究泡好與品好一壺(杯)茶的藝術。臺灣著名茶藝家范增平先生說,用一杯茶“喝出宇宙奧妙、人情、詩情、鄉(xiāng)情”來。臺灣茶藝不僅講究晶茗環(huán)境、美感與氣氛,還遵循一定的程序,包括備水、備具、備茶、置茶、泡茶、分茶、奉茶、嘗茶等。表演者儀態(tài)端莊,動作嫻熟,猶如一曲美妙的旋律,令人產(chǎn)生舒適、安謐、瀟灑、愉快之情。臺灣同胞認為,茶是天然的保健飲料,通過茶藝,有利于造就人們和諧、高尚、文雅的行為與生活,進而凈化心靈,美化生活,善化社會。

責編: juses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