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方式有多種:三投法以及鳳凰三點頭

  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
 
  下投法其法是按茶和水的用量之比,用茶匙攝取適量茶葉,置入茶杯(壺、盞),將適量的開水,高沖入杯,泡成一杯濃淡適宜、鮮爽可口的香若。采用下投法泡茶,操作比較簡單,茶葉舒展較快,茶汁容易浸出,茶香透發(fā)完全,而且整杯茶湯的濃淡均勻。因此,有利于提高茶湯的色、香、味,常為茶藝界所采用。但這種泡茶方法,不能及時調整泡茶水溫。
 
  上投法
 
  在開水溫度高,而又急需泡茶待客時,對一部分條索比較緊結、重實的細嫩名茶,如細嫩的碧螺春、徑山茶、臨海蟠亳、泉崗輝白茶等,也采用上投法沖泡。其法是先在杯中沖上開水至七分滿,再用茶匙攝取適量茶葉,投入盛有開水的茶杯中。與下投法相比,投茶與沖水的次序正好相反。用上投法泡茶,雖然解決了部分緊實的高級細嫩名茶因開水溫度太高,從而造成對茶湯和茶姿的不利影響,但對茶葉的選擇性較強,如松散型或毛峰類茶葉,都不適用此法。否則,會使茶葉浮在湯面上。同時,采用上投法泡茶,會使杯中茶湯濃度上下不一,茶的香氣不易透發(fā)。因此,品飲上投法沖泡的茶時,最好先輕輕搖動茶杯,使茶湯濃度上下均一,茶香得以透發(fā)。
 
  茶藝館采用上投法泡茶,在向茶客說清其意的情況下,反而能增添品茶情趣。
 
  中投法
 
  在泡茶用水溫度偏高時,還有采用中投法泡茶的。其法是先投入適量茶葉;爾后沖上少許開水(以浸沒茶葉為度);接著,右手握杯,左手中指抵住杯底,稍加搖動,使茶濕潤;再用高沖法沖開水至七分滿。所以,中投法其實就是兩次分段法,它雖然對茶的選擇性不是很強,也在一定程度解決了泡茶水溫偏高帶來的弊端。
 
  總之,用上投法、中投法還是下投法泡茶,可視具體情況有選擇地進行。如果運用得當,不但能掩蓋不足,還能平添許多情趣。
  “老茶壺泡,嫩茶杯泡“和“內外夾攻”
 
  “老茶壺泡,嫩茶杯泡”
 
  一些鮮葉原料相對較為粗大的中、低檔大宗紅、綠茶和烏龍茶、普洱茶等特種茶,與細嫩名優(yōu)茶相比,它們纖維素多,茶汁不易浸出,耐沖泡。如是出于保香出味的需要,用茶壺泡茶,不僅保溫性能好,而且有利于發(fā)揮茶性。而用茶壺沖泡細嫩名優(yōu)茶,因用水量大,水溫不易下降,會悶熟茶葉,使細嫩茶的葉底、茶湯變色,茶香變鈍,失去鮮爽味。因此,細嫩名優(yōu)茶用玻璃杯或無蓋的瓷杯泡茶,與用茶壺沖泡相比,更有利于茶性的透發(fā)。其次,大宗紅、綠茶和烏龍茶、普洱茶等特種茶,與細嫩名茶相比,外形、茶姿缺少觀賞性。若用茶杯沖泡,葉底和茶姿暴露無遺,直觀地展現(xiàn)在飲茶者的眼底,反而顯得不雅觀。所以,茶界歷來有“老茶壺,嫩茶杯泡”之說。
  “內外夾攻”
 
  其與茶葉的原料老嫩有關,特別是有些茶,因加工的需要,無法用細嫩的鮮葉原料來加工。最典型的是烏龍茶,最佳的原料是“三葉半”。即待茶樹新梢長到頂芽停止生長,剛開放半張葉時,采下頂部“三葉半”新梢,是為上品,這與細嫩名茶采摘一芽一葉新梢,甚至是一個單芽相比,顯然是較為粗老。這種茶通常要采用茶壺泡茶。為提高水溫,不但泡茶用開水,要求現(xiàn)燒現(xiàn)泡;同時,泡茶后要馬上加蓋保溫;接著,還得用滾開水淋壺,淋遍茶壺外壁追熱,這一沖泡程序,稱之“內外夾攻。其作用一是為了保持茶壺中的茶、水有足夠溫度,使之透香出味;二是為了清除茶壺外的茶沫,以清潔茶壺。尤其是在冬季沖泡烏龍茶,更應如此。
 
  對一個泡茶里手而言,不但要注意沖泡動作的到位與否,兩且還需要有較高的對茶沖泡的領悟能力。做到沖泡得法,動作優(yōu)美。泡茶動作中的浸潤泡和“鳳凰三點頭”,就是泡茶技和藝結合的典型,這兩個動作,多用于杯泡法沖泡綠茶、紅茶、黃茶、白茶中的高檔茶。
  浸潤泡
 
  對較細嫩的高檔名優(yōu)茶,采用杯泡法泡茶時,大多采用兩次沖泡。兩次沖泡法,也叫分段沖泡法。第一次稱為浸潤泡,用旋轉法,即按逆時針方向沖水,用水量大致為杯容量的1/5。同時,用手握杯,輕輕搖動茶杯,時間一般控制在30秒鐘左右。目的在于使茶葉在杯中翻滾,在水中浸潤,使芽葉舒展。這樣,一則可使茶汁容易浸出,更好地溶解于茶湯之中;二則可使品茶者在茶的香氣來不及向空間揮逸之前,聞到茶的真香。
  “鳳凰三點頭”
 
  第二次沖泡,一般采用“鳳凰三點頭”手法泡茶。沖泡時水壺由低向高連拉三次,并使杯中的水量恰到好處。采用這種手法泡茶,其意有三:一是使品茶者欣賞到茶在杯中上下浮動,猶如鳳凰展翅的美姿;二是可以使茶湯上下左右回旋,使杯中茶湯均勻一致;三是表示主人向客人“三鞠躬”,以示對客人的禮貌與尊重。用“鳳凰三點頭”泡茶,應使杯中的水量正好控制在七分滿,留下三分作空間。也叫“七分茶,三分情”。在我國民間也有類似說法,叫“酒滿敬人”;或者說,“淺茶滿酒”。
責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