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太姥山由來傳說

  白茶成茶滿披白毫、湯色清淡、味鮮醇、有毫香。是中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因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白茶主要產(chǎn)區(qū)在福建福鼎、政和、武漢新洲舊街、蕉城天山、松溪、建陽、云南景谷等地。而那么福鼎白茶太姥山由來傳說是什么呢?
福鼎白茶太姥山由來傳說
  福鼎白茶太姥山由來傳說
 
  福鼎白茶原產(chǎn)于福鼎太姥山。據(jù)傳說,太姥山古名才山,堯帝時(公元前二三五八——二二五七年)有一老母在此居住,以種蘭為業(yè),為人樂善好施,深得人心,并曾將其所種綠雪芽茶作為治療麻疹圣藥,救活很多小孩,人們感恩載德,把她奉為神明,稱她為太母,這座山也因此名為太母山。到漢武帝時,派遣了侍中東方朔到各地授封天下名山,于是太母山被封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并正式改名為太姥山。
 
  現(xiàn)今福鼎太姥山還留有相傳是太姥娘娘手植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樹綠雪芽古茶樹、太姥娘娘發(fā)現(xiàn)綠雪芽的山洞和澆灌綠雪芽的丹井。距今150多年前(約1857年),有柏柳鄉(xiāng)竹頭村陳煥把此茶移植家中繁育了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茶樹高1.5—2米,幅寬1.6—2米,樹勢半開張,為小喬木型。分枝較密,節(jié)間尚長。樹皮灰色。葉橢圓形,先端漸尖并略下垂,基部稍鈍,葉緣略向上。通常大12×5.4厘米,長寬比平均為2.2。葉色黃綠、具光澤。側(cè)脈明顯,7—11對。鋸齒較整齊、明顯,27—38對。葉肉略厚,尚軟。一芽二葉長5.1厘米,百芽重23克。花型較大,雄蕊低于雌蕊,盛花期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花量多,結(jié)果率高,茶子大而飽滿。發(fā)芽期在3月上旬,11月中旬停止生長。生長期全年達8個月。生長勢旺盛,抗逆性強,耐旱亦耐寒,雖在零下3—4℃或更低亦不受凍。繁殖力強,壓條、扦插發(fā)根容易,成活率高達95%以上。產(chǎn)量比當?shù)夭瞬韪?。制成紅茶、綠茶、白茶品質(zhì)均佳。采制銀針以芽潔白肥壯、茸毛多最為特色。
福鼎白茶太姥山由來傳說
  太姥山地理位置
 
  太姥山,位于福建省東北部。狹義的太姥山系指福鼎市南部秦嶼鎮(zhèn)以覆鼎峰為中心的山地,也是太姥山風景名勝區(qū)的核心地帶,在福鼎市正南距市區(qū)四十五公里,約在東經(jīng)120度與北緯27度的附近。挺立于東海之濱,三面臨海,一面背山。主峰海拔917.3米。廣義的太姥山,則指展布于寧德市東北部交溪以東-東海之間的一系列山地,或稱太姥山脈。
 
  太姥山為交溪與福鼎、霞浦兩縣所有獨流入海的溪流的分水嶺。該山脈山體主要由中生代火山巖、花崗巖構(gòu)成。山體蘊藏的礦產(chǎn)主要有鉛、鋅、銀、鎘、明礬石、石英巖、高嶺土、玄武巖等。森林覆蓋率達46%以上。
福鼎白茶太姥山由來傳說
  太姥山風景名勝區(qū),位于太姥山區(qū)東北端福鼎市境內(nèi),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同時,太姥山是國內(nèi)唯一的花崗巖丘陵的地形上發(fā)育的峰林地貌的地區(qū),也是國內(nèi)晶洞花崗巖帶上唯一的峰林地貌,于2010年列入世界地質(zhì)公園。
 
  茶葉生產(chǎn)
 
  太姥山區(qū)植茶始自唐代,由零星栽培發(fā)展為大面積生產(chǎn)。柘榮縣的茶園一般多分布在海拔400~800米的低山地帶,而福鼎、福安、霞浦等沿海縣的茶園則多分布在100~400米的低海拔地帶。明代,“環(huán)長溪百里諸山,皆產(chǎn)茶。”茶園幾乎隨處可見。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隨著口岸開放,茶葉生產(chǎn)、外銷增多,茶園遍布各縣。民國26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港口被日軍封鎖,茶葉出口受阻,茶市消沉,茶葉加工場倒閉,茶園大面積拋荒。茶園總面積大大縮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茶葉生產(chǎn)發(fā)展迅速,人民政府鼓勵農(nóng)民開墾茶園,發(fā)展茶葉生產(chǎn)。
責編: 木坤小寶
普洱茶品牌推薦
?